项目动态
项目动态 > 智慧工地红利期到来:建筑企业2025-2026转型指南
2025.09.09

2025至2026年,是我国智慧工地从“试点示范”迈向“全面普及”的关键阶段。多项政策密集出台,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提速。企业如何精准抓住这一波政策红利,实现高质量转型?

 

一、政策驱动:智慧工地进入全面普及阶段

 

国家层面连续发布《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》和《“数字住建”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,明确要求加快建筑施工数字化。多地也出台具体实施方案,如安徽省提出:到2026年底,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及规模以上工程(房建≥1万㎡、市政≥3000万元)必须全面接入省级智慧工地平台;2027年底前形成完善的政策和监管体系。上海、浙江、广东等地也加快推动市级平台建设,实现多系统互联互通。

 

这意味着智慧工地已不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政策强推、行业必选的新发展路径。

 

二、核心政策要点:企业必须关注的四个方向

 

1. 平台统一化  

省级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成为监管核心。如安徽运用BIM+AI构建全省统一系统,上海推动市级大数据平台建设。企业需确保项目数据实时对接政府平台。

 

2. 数据集成化  

政策强调构建“大数据库”,实现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全要素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,为精准监管提供支撑。

 

3. 监管差异化  

依托数据分析形成“工地画像”,政府对项目的督查和管理将按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处理,智慧化水平低的项目将面临更频繁的检查。

 

4. 保障体系化  

从人才、资金到数据基础设施,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,建立安全与数字化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

65a92efc93cd2948de5eb6657b03e40c.png

 

三、抓住红利:建筑企业落地四步法

 

1. 研读政策,分步实施  


密切关注所在地住建部门的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。大型企业可打造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平台(如中建八局);中小企业可从关键环节切入,如人员实名制管理或视频监控系统,逐步扩展。

 

2. 借鉴案例,少走弯路  


学习领先企业的成熟经验:上海建工通过“实名制+合同+证书”统一管理,大幅提高人效;中建三局利用AI视频监控自动识别安全隐患,实现闭环处理。可结合自身项目特点进行本地化改造。

 

3. 技术投入,合作共建  


积极引入物联网、5G和AI技术,实现施工全过程数字化。可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轻量化应用(如定制化安全管理APP),低成本高效率推进智慧化。

 

4. 培养人才,保障运行  


内部培训+外部引进双轨并行。重点增强一线人员数字工具使用能力,同时引入IT和数字化管理人才,确保系统用得起、用得顺。

 

f9c31b7baa5c67e1c92a8bdda06494a3.png


四、结语  


智慧工地政策全面落地已进入倒计时。提前布局的企业不仅符合监管要求,更能通过提质、降本、增效占据竞争优势。2025-2026年将是建筑企业分水岭——智慧化能力,就是未来的竞争力。

 

> 关注省级政策文件、借鉴头部企业案例、合理规划实施路径,是企业抓住这波红利的关键行动。